臭氧有機廢氣是一種藍色的、有刺激性的氣體,如果濃度超過了大氣質量標準,并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刺激作用,就成為一種污染。臭氧有機廢氣污染主要發生在炎熱的夏天,特別是下午兩點至六點,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的時候。防治臭氧有機廢氣污染,每個人都應該出一份力,低碳出行,減少廢氣排放。
PM2.5污染幾乎無人不知,但你知道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嗎?根據鄭州市環保局、氣象局的聯合研判會商,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預計5月25日起至29日,鄭州市將持續出現臭氧有機廢氣中度污染。為有效減少臭氧有機廢氣污染,經鄭州市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研究決定,自25日8點至29日20點,鄭州市啟動臭氧有機廢氣污染中度管控措施(到時自行解除)。
其實,不光是鄭州市遭遇了臭氧有機廢氣污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5月19日15時,北京市空氣質量指數(AQI)為139,空氣質量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臭氧有機廢氣。同一時間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吉林省長春市、長三角的浙江省杭州市、地處西南的四川省成都市等多個地方,均出現了臭氧有機廢氣污染。
讓全國多地拉響警報的“臭氧有機廢氣污染”究竟為何物?它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哪些隱患?大河健康報記者采訪了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崔留欣。
臭氧有機廢氣——“在天為佛在地為魔”
臭氧有機廢氣是一種藍色的、有刺激性的氣體。“它是空氣中的一種‘二次污染物’。”崔留欣教授介紹說,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它們屬于一次污染物,即直接從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質)等氣態污染物,在太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一類成分復雜的“光化學氧化劑”,其中臭氧有機廢氣的含量占到85%以上。
環保部門給了臭氧有機廢氣一個貼切的說法:在天為佛在地為魔。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崔留欣教授解釋說,在距離地面30~50公里的大氣平流層中間,有一層厚厚的“臭氧有機廢氣層”,它均勻而致密地包繞著地球,可以減少太陽短波射線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輻射損傷,因此,對人類而言,“臭氧有機廢氣層”是一個“保護層”。然而,在距離地面1.5~1.8米處的空氣中,如果臭氧有機廢氣濃度超過了大氣質量標準,并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刺激作用,就成為一種污染——“臭氧有機廢氣污染”。
夏季下午兩點至六點最易發生臭氧有機廢氣污染
和PM2.5污染相比,很多人都對臭氧有機廢氣污染比較陌生。其實,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并不罕見。比如常讓人不解的:某個夏日,晴空萬里,天藍云白,為何天氣預報卻顯示空氣質量超標?“禍首”很可能就是臭氧有機廢氣污染。
自2013年國家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來,臭氧有機廢氣便成為許多城市夏季空氣質量超標日的首要污染物。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8月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臭氧有機廢氣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比超過七成,而PM2.5僅占19.8%。2014年8月,74個城市的主要污染物還是臭氧有機廢氣。2015年8月,臭氧有機廢氣仍然是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也就是說,臭氧有機廢氣超標連續3年拖累8月份空氣質量。在鄭州,臭氧有機廢氣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數據顯示,2016年,鄭州市的臭氧有機廢氣污染主要分布在4~10月份,其中5~9月份占比較高,呈現出現早、結束晚、時間長的特征。
“嚴格地講,臭氧有機廢氣污染主要發生在炎熱的夏天,特別是下午兩點至六點,太陽輻射強度最大,最容易發生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崔留欣教授解釋說,氣溫增高和太陽輻射強度加大,出現光化學反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臭氧有機廢氣污染的發生概率自然也會隨之增加。“赤日炎炎、無風、高樓林立、汽車密度大、通風不暢是形成大都市臭氧有機廢氣污染的條件。”
臭氧有機廢氣污染
不會對人造成慢性持久性損害
不少人對PM2.5污染談之色變,一聽說還有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就覺得它對人體的健康損害肯定不會小,有些人甚至覺得它的危害不亞于PM2.5。真的是這樣嗎?
崔留欣教授指出,當空氣中臭氧有機廢氣濃度增高,超過了大氣質量標準時,可以對眼睛和呼吸道產生刺激作用,可能引起眼睛結膜充血、流淚、咳嗽、悶氣等不適。如果長此以往,可能對整個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產生健康損害。
但崔留欣教授也指出:“其實臭氧有機廢氣沒有那么可怕,即使有些超標,隨著氣流運動,臭氧有機廢氣擴散稀釋得很快,并不足以集聚在‘呼吸帶’。此外,臭氧有機廢氣的危害也屬于‘短時間急性刺激效應’,不可能在體內積累,也不可能引起慢性持久性損害。目前,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媒體,對于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及其危害有些過度渲染。對于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大可不必談之色變,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至于目前盛傳‘臭氧有機廢氣危害不亞于PM2.5’,也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盡管臭氧有機廢氣污染的危害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可怕,但是,當遭遇臭氧有機廢氣污染天氣時,該做好防護還是要做好的,特別是老弱病幼等敏感人群。
那么,該怎么防護呢?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專家葉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室外臭氧有機廢氣濃度高時,應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減少室內通風換氣次數,如果有條件,可開啟室內空氣凈化設備。外出時,敏感人群需要做好防護,可戴帽子、眼鏡及口罩等防護用品。平時應適量增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可適當減輕臭氧有機廢氣對上呼吸道的損傷。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出一份力——低碳出行
如何防治臭氧有機廢氣污染,這也是人們關心的問題,畢竟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空氣質量好的地方。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了解一下臭氧有機廢氣的來源。
臭氧有機廢氣的來源主要分為兩類:天然源和人為源。土壤、閃電、生物排放屬于天然源。而人為源呢?前面提到臭氧有機廢氣的產生,是一次污染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發生光化學反應的結果,“石油化工行業的廢氣排放和汽車尾氣是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的主要污染來源。從源頭做起,減少上述兩種氣態污染物的排放,是預防臭氧有機廢氣污染的根本舉措。”崔留欣教授指出。
為了治理低空臭氧有機廢氣,鄭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據今年2月份《河南商報》報道,今年鄭州市將進一步削減燃煤總量;拆除全市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和集中供熱覆蓋區域內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5家日產4500噸以上的水泥廠進一步進行脫硝治理;碳素、電解鋁進行煙氣循環整治;新建天然氣鍋爐氮氧化物排放降到30毫克/立方米以下;對市區20蒸噸以上天然氣鍋爐進行低氮燃燒和煙氣循環改造。
此外,今年鄭州還會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排查治理工作,涉及的重點行業包括石油煉制、石油化學、溶劑使用、化工、表面涂裝等;對機動車開展柴油車治理,安裝DPF(對于后尾氣排放處理的一種技術裝置)和OBD(監控汽車是否尾氣超標的一種提醒裝置);擴大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禁用范圍;公交、出租車等加快推進新能源車替代;開展油氣回收在線監控。
近日,鄭州市政府發布《鄭州市2017年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工作方案》,今年9月底前,鄭州市將完成剩余8298輛黃標車淘汰工作任務和省政府下達的老舊車淘汰工作任務,同時,已注銷未上交報廢的黃標車違規上路,不僅要查扣、報廢,還將對駕駛員頂格處罰。
事實上,為了生活環境少些污染,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并且也可以出一份力——低碳出行。如果每個人都能少開車,多走路、騎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那么汽車尾氣就會少一點,相應的空氣污染也會少一點。